1934年3月12日,红28军在安徽金家寨以西葛藤山,将敌第54师 161旅打垮,歼其大部,俘敌旅长刘书春。这一战斗胜利,打击了敌人 的疯狂气焰,鼓舞了根据地军民的斗争情绪,配合了红25军在鄂东北地区的反'围剿'斗争。
战前基本情况
1934年初,红28军(辖第82、第84师,每师3个营,共2300余人) 转战外线,寻机歼敌,在固始南部及六安西部活动50多天,打击了敌人,缴获了大批武器、物资。
3月11日,红28军决定由古碑冲向西,经葛藤山到大埠口休整。当 夜出发,通过了金家寨至南溪公路。12日晨,进抵南溪以北的马头山。 为掩护全军向西通过南溪至汤家汇的公路和防备南溪敌人出击,军首长 以第82师1营隐蔽占领马头山制高点。南溪之敌出动一个连向马头山搜 索前进。当敌接近第1营警戒阵地前沿时,部队突然出击,将敌这个连 全歼。红28军顺利通过公路,进抵葛藤山。葛藤山到大埠口还有20多 公里。军首长考虑部队已很疲劳,决定就地休息。当时,南溪驻有敌第 54师161旅(2个团),汤家汇驻有敌第75师1个旅。红28军为防备敌 人的袭击,派第84师1营占领葛藤山东南山脊,向南溪方向警戒;派第82师3营占领火炮岭以北公路东西两侧高地,向汤家汇方向警戒。部队休息不久,南溪敌第161旅出动进攻。
红军之决心、部署
军首长判断:南溪之敌倾巢而来,已无后续力量;汤家汇之敌距我较 近,可能增援。因此,决心占据有利地形,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击退进攻之敌, 并歼其一部。部署是:第84师1营在葛藤山东南山脊坚守已占领的阵地, 第2、 第3营在葛藤山隐蔽集结;第82师(欠第3营)沿葛藤山西南山 脊向簸石沟方向佯动,以造成敌人错觉,吸引敌主力,尔后留少数部队 钳制敌人,师主力隐蔽撤回,协同第84师主力,从东南隐蔽迂回敌之侧 背,实施猛攻,第82师3营继续占领火炮岭以北公路两侧高地担任警戒,阻止汤家汇敌之增援。
战斗经过
战斗开始,敌人在迫击炮和重机枪火力掩护下,向葛藤山东南红军 阵地猛攻。第84师1营坚守阵地,顽强地阻击敌人。这时,第82师(欠第3营)由葛藤山沿山脊跑步向西南佯动,到达簸石沟附近后,留下一个排扼守阵地,以猛烈火力吸引敌人,师主力隐蔽撤回葛藤山。敌人误 认为簸石沟一带是红军主阵地,即以其主力向该地猛攻。军首长见敌已 改变主攻方向,立即率两师主力共4个营,连同军部机枪连、特务连, 沿着葛藤山东南山坡,隐蔽迂回到敌军主力侧后,突然发起冲击,敌顿 时混乱。红军在簸石沟阵地的一个排和在葛藤山东南的一个营也乘势出 击。激战1个多小时,将敌全旅打垮,毙伤敌1000余人,俘敌第54师 代理师长兼第161旅旅长刘书春以下官兵130多人,缴获长短枪172支、子弹5万余发、手榴弹和迫击炮弹200多枚。
胜利的原因
1. 决心大胆果断。这次战斗,双方兵力基本相符,但是,红军利用 敌人战斗力弱、没有后续部队和自己处于有利地形等条件,定下歼敌的决心。
2. 造成敌人的错觉,争取了主动。战斗一开始,敌以主力向红军左 翼进攻。红军以两个营的兵力向右翼佯动,造成敌人的错觉,迷惑敌人, 诱使敌人改变主攻方向,陷入被动。这种“有计划造成敌人的错觉,给以不意的攻击,是造成优势和夺取主动的方法,而且是重要的方法”。
3. 集中优势兵力,打敌侧后。红军以少数兵力积极佯动,钳制和 吸引敌人主力。当敌之主力被吸引到簸石沟后,红军集中优势兵力,隐 蔽迂回到敌之侧后,予敌以突然猛烈的打击,使敌猝不及防,顿时动摇、混乱,失去控制。
4. 战斗作风英勇顽强,战术动作灵活协调。红军虽然经过长途跋涉, 已很疲劳,但军首长下达战斗命令后,部队立即投入战斗,发扬了英勇 顽强的战斗作风。主攻部队动作隐蔽迅速,猛打猛冲,担任防守和佯动 的部队沉着顽强,动作积极,反击适时,构成了战术上的密切协同,使敌人在红军前后夹击之下溃败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